UME 华星闭店的消息(图 1)在社交平台掀起回忆波澜,我对这里的记忆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支,但与我的院线观影经历高度绑定,于是也写下来作为纪念。

在《阿凡达》前,对 IMAX 格式的印象仅来自于《看电影》杂志登载的《300 勇士》海报。国内前两家胶片 IMAX 影厅坐落于上海科技馆(2001)和中国电影博物馆(2005),起步就达到顶级标准,犹记得影博 70mm《长江》观感如主题乐园特效厅一般震撼。影博开业后不久,UME 华星上线国内第一家商业 IMAX 厅(最初为胶片 IMAX,2010 年 1 月升级为数字 IMAX),风头一时无两,成为海淀区双榆树一带观影的高端选择。彼时刚上高中的我错过了 2010 年初《阿凡达》IMAX 春运般的排队盛况,在第二年的《创·战纪》才初次体验华星的 IMAX 3D。观影当天半睡半醒,却恰巧呼应影片的美术设计与 Daft Punk 的交响电音,获得一种迷幻诡谲的沉浸快感,同款感受多年后在上海迪士尼《创·极速光轮》才得以重温。
在接下来的学生时代里,华星承载的是多次好莱坞系列电影首映的粉丝体验。2011 年夏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图 2),映前所有宣传物料看得滚瓜烂熟,首映日在影院的海报墙大拍特拍,心情激动不能自已。上大学后的三次 IMAX 零点首映场:2016 年初《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与一众好友手持光剑道具在影院外摆拍,影厅里各种 cosplay 造型琳琅满目;2018 年《复联 3》和 2019 年《复联 4》(图 3),所有观众都处于熟谙所有梗的亢奋状态,平均两分钟一次鼓掌、欢呼、大笑、倒吸凉气,是迄今以来看过氛围最好的两场首映。除此之外,《地心引力》《星际穿越》《荒野猎人》及很多 MCU 作品的 IMAX 观影都在这里,尽管放映效果随年限增加而肉眼可见地下滑,观影氛围却始终享受。


2019 年后,院线生态巨变。影院歇业半年,随后是好莱坞 franchise 熄火,新主流电影崛起。春节档火爆之外,再没找回那种高语境下令人会心的粉丝场体验。工作后搬到西南边,日常观影集中到石景山万达激麦和五棵松耀莱杜比,首映场集中到朝阳区的英皇和万达 CBD,只有每年的北影节期间会往北走,到华星的次数就更少了。一转眼,华星即将歇业,中关村美嘉已关门几年,当代商城已夷为平地,海淀黄庄和双榆树成为停留在学生时代的地理词汇。对比这两个月在 LA 去过的几十年或百年历史的老影院,只能感慨,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当怀旧的物质基础消失,余下的只有脑内回忆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