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色彩科学——Getty Center特展小记

Getty Center 专设“Ultra-Violet: New Light on Van Gogh’s Irises”展厅,用现代技术还原梵·高《鸢尾花》原始色彩,小记如下。

展览前言

“我手上还有两幅画作——紫色的鸢尾花和一丛丁香,这两种题材皆取自花园。”《鸢尾花》是梵·高于 1889 年在法国南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疗养期间所作,画作颜料中还夹杂着医院花园所种的日本金松的花粉颗粒。

梵·高与提奥的信 医院花园 可扫码观看视频

以下为手机拍摄的原作及局部细节。

原始画作(手机拍摄) 原始画作细节(手机拍摄)

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对“同时对比效应”的研究指出,当一种原色与其互补色相邻时,会使彼此更加鲜艳。很多艺术家从查尔斯·布朗(Charles Blanc)的著作《绘画艺术语法》(Grammaire des arts du dessin)了解到这种色貌现象,其中就包括梵·高推崇的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在《鸢尾花》中,梵·高也受该效应启发,以紫色鸢尾花与黄色背景形成对比,使花朵更显生机勃勃。下图书中的一系列色轮进一步展示了同时对比效应的规律。

各种色轮与色彩可视化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鸢尾花》原本的紫色在当前展厅中呈现为蓝色,与梵·高信中的描述不符。Getty Center 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XRF scanning)等非侵入式技术分析画作的化学成分,并结合对当时可用颜料的研究,推断画家调配颜料的方式。

科学手段分析画作

扫描结果显示,《鸢尾花》花瓣部分含有溴(Bromine)和钴(Cobalt) 两种元素,其中溴元素来自光敏红色颜料“天竺葵湖色”(Geranium Lake),而钴则来自“钴蓝”(Cobalt Blue)。下图是一小片《鸢尾花》颜料碎片的剖面图,展示了画作的多层颜料结构,其中蓝色颜料位于表层,红色颜料位于底层。结合元素分布图可知,梵·高正是通过混合这两种颜料来绘制紫色花瓣的。由于长期暴露在光照下,颜料中的红色成分逐渐褪色,导致当前展示的画作中花瓣的颜色是蓝色的。

颜料剖面图

在展厅里原作的对角线方向,展示了色彩重建的研究成果。为了还原画作的色彩和纹理,研究人员以元素分布图作为参考,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手段还原色彩,并借助摄影测量技术(photogrammetry)建立画作表面纹理的数字模型,将还原后的画作3D打印于具有立体纹理的石膏基丙烯酸表面,并装裱在合成织物上。重建后的画作不仅恢复了原本褪色的紫色花瓣,左上角的黄色也呈现出最初的色调。尽管这一过程无法完全再现梵·高原作的独特魅力,但它让观者得以从全新角度审视《鸢尾花》,更好地体会画家的原始创作意图。

重建效果 重建说明

有趣的是,展厅外的商店里摆放着这幅画作的诸多周边商品,不同印刷技术所还原的蓝色效果依旧千差万别,可见表面色的色彩管理是多么复杂的一项工作。

周边产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