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流行音乐的Groove与律动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MBd新青年):走马灯 | 漫谈流行音乐的Groove与律动感

国际级vocal系女歌手 Jessie J 在《歌手》的亮相堪称一枚二向箔,对当届其他选手实现了降维打击。在我这个半瓶子醋乐迷眼中,国内歌手和国外顶级歌手的唱功差距,除了生理机能、发声方法等硬指标之外,还有一项软实力常被忽略,那就是——律动感

说起律动感,就不得不提当代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Groove

一直想就这个词写点东西,但有两件事阻止我动笔。一是由于“Groove”是个极富身体性的概念,且引申的含义很广,只能描述而难以定义;二是在找资料的过程中,随便点开一张关键词为“Groovy”的歌单,随时就能开始跟着摇摆停不下来,无法专心写字。

从以上描述中,大概能对什么是Groove有一个基本印象。我把它概括为——音乐当中能让你跟着动起来的那种东西。并不想用过多的限定词框住这个概念,因为它实在不该通过语言来传达,而是应该去听,用身体去感受。

从形态来说,Groove是音乐内重复元素(节奏,速度,强弱,旋律,和声等)所构成的一种模式,一种适合循环的整体,以及这种整体所带给你的感觉。注意,“感觉”是关键。Groove会让音乐有一种被不断推着走的感觉。为什么要重复?正因为要让人觉得舒服,想跟着动起来,所以才值得不断重复。这也是为什么在俚语中,它可以用作形容词,表达“带感”的意思。

Groove在中文里常被解释为“律动”,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律动,顾名思义是有规律的运动,通常体现在重复的节奏当中。而Groove可以理解为“律动特点”,是某种风格/某首曲子/某个乐手的演奏中独特的、独有的律动,以及这种律动给人的感觉。不同的音乐风格有不同的Groove,不同乐手的演奏也有不同的Groove。从业多年的流行乐手应该对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节奏组(鼓手和贝斯手)来说,对Groove的把握是让音乐活起来的关键。

可想而知,舞蹈中也存在着Groove。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跳街舞的同学最有发言权。身体对同一段音乐的反应有强有弱,不同舞者对同一段节奏也有不同的感觉。开玩笑地说,能让别人觉得是个活人在跳舞,就把握了Groove。

那么,怎样感受一首歌的Groove?答案只有一个:动起来!

2016年夏天,在上海阿卡贝拉大师营,来自瑞典的无伴奏合唱天团The Real Group给我们上了一堂名为Rhythm and Groove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枯燥的乐理,而更像舞蹈教学:把拍肩、拍手、踢腿、跺脚等基本动作组合起来,由简到繁,击打出一个又一个节奏型。主讲的男中音告诉我们,想掌握节奏和律动,千万不要埋头书本,也不要只是听或唱,一定要跟着音乐动起来,用身体的本能去感受和表达那种让你舞动的力量。

The Real Group在2016上海阿卡贝拉音乐营

在流行音乐中,最能用“groovy”形容的,就是以Blues/Jazz/Soul/Funk等风格为代表的黑人音乐了,这些风格也是当代美国流行音乐的源头活水和祖师爷。从十九世纪响彻种植园的劳动号子开始,黑人音乐就体现出极强的律动感。这里又必须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Downbeat,即反拍,在四四拍的音乐中,体现为把重拍放在二、四拍上。反拍是黑人音乐最显著的特点,能让听者特别自然地参与到节奏当中,也是Groove的直接来源。

在电影《为奴十二年》中,种植园的工人们在葬礼上唱起这首福音风格的《Roll Jordan Roll》,注意听他们是怎么用手打拍子的,这正是Downbeat最原本的体现,无比自然地,你会想跟着一起打节奏。

1970年代是Funk音乐的鼎盛时期,这种曲风由爵士乐演变而来,可以看作Disco的前身,特点是强调电贝斯与鼓的强烈节奏律动。听听这首黑人流行乐宗师,摩城唱片核心人物 Stevie Wonder 的代表作《Superstition》,注意听合成器贝司和鼓共同构筑的摇摆节奏,感受那种根本停不下来的律动。

再来听听Patrice Rushen在1982年的经典Funk曲《Forget Me Nots》,注意背景中的反拍击掌,同样有着极强的Groove感。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Daft Punk的《Random Access Memory》(我的 all-time-favorates 之一)引领了一波复古风潮,随后的榜单音乐中涌现了大量带有Disco和Funk元素的作品。来听听火星哥这首梦回MJ年代的《Chunky》吧,每次听的时候我都根本管不住自己,从跟着抖腿到扭来扭去,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往前推——比听动次打次电音舞曲的感觉自然得多。作为一个黑人音乐的忠实拥趸,如果广场舞音乐都能是这种风格,我绝对举双手支持。

上面的歌手在演绎这些歌曲时体现的律动感,在我看来正是国内歌手欠缺的重要素质。一方面我们从小的音乐通识教育里很少注重身体性的直观感觉,更多地是死板的乐理和音乐史教学,难以调动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我们的音乐传统强调旋律而非节奏,且以正拍为基础,你最常听到的是春晚结尾观众们随着《难忘今宵》的旋律打着正拍,久而久之就钝化了对律动的本能感知。

其实在国内,律动感强的歌手正变得越来越多。在这里再次大声安利我最喜欢的大陆女歌手——Tia袁娅维,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她顶级的律动感和把握Groove的能力了。让我们以前几天Tia在中国有嘻哈巡演彩排《爱是怀疑》的现场手机录像作为结尾,你会看到,一个律动感强的歌手,是如何无比自然地带动周围的听众一起动起来的。为她打call!!!

才疏学浅,如有错误和疏漏,欢迎评论拍砖。

参考阅读:

  1. 维基百科

“Groove (music)”

  1. 知乎

音乐中的律动到底是什么?

“「groove」一词形容音乐时指什么?”

“怎么理解贝斯大师Victor Wooten所说”律动应当是最重要的音乐元素”?”


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