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色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MBd新青年):走马灯 | 什么是“色温”

在入学BFA影视技术系的一个多月里,与本专业老师相处的感受是,他们都是一定程度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者”。并不是指沉迷特效而忽略故事表达的那种,而是说,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电影,才能称之为电影。电影的诞生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爱迪生发明单人观看的电影视镜算起,而是从那次著名的咖啡馆放映算起,说明这种由放映机将快速切换的胶片影像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眼中的技术形式,以及公开放映的商业模式,其实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对“电影是什么”的最初界定。电影是依托于工业手段的艺术表达,二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在这个人人随时皆可拍摄的自媒体时代,“原教旨主义者”心中的电影,仍是从拍摄到放映的种种环节都符合严格的技术指标和要求的产物。而作为幕后技术支持,也只有在这些流程上都做到苛刻和高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对这门艺术形式及其创作者的尊重。

此外,开学以来,业余时间几乎过着兼职翻译的生活。作为国际学生电影节ISFVF的志愿者,翻译和校对了十多部各国学生作品的字幕,还把电影节开闭幕式的各种串词和讲话稿变成了英文;此外还给系里听译了不少作为专业课辅助材料的英文科普视频——感觉可以转型为野生技术型字幕组了。

上面两段结合起来,就是今天题目里的内容了。承接之前的走马灯里对YouTube电影科普类频道“FilmmakerIQ”的介绍,这几天正好翻译了很多它发布的视频,在这里就发一期跟大家共享。题目是_《色__温的历史和科学 /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Color Temperature》_,兼顾了色温的定义与科学原理,以及其对电影氛围营造的作用。主讲人 John Hess 在每期视频中都能在很短时间内,结合丰富的直观展示和实例,以清晰的逻辑传授大量知识,是一位值得推荐的好老师。

视频中提到暖/冷色温两部代表作品,分别是斯派克·李1989年的《为所应为 / Do the Right Thing》

以及科恩兄弟1996年的电影版《冰血暴 / Fargo》,两部电影都是用比较明显的色温调整辅助表达的典范。

PS: 在之后的文章里会力所能及地写一些对电影技术的小科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