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O:1979年的电子乐未来之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MBd新青年):走马灯 | 1979年的电子乐未来之声

今天要给大家安利的是极富盛名的日本乐团YMO,和他们的一首代表作《Behind The Mask》。

熟悉“教授”坂本龙一和他的电影配乐的朋友们,可能想不到他早年的风格有多么狂炫酷拽吊 。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 是由坂本龙一、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于1978年组建的乐团,以富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电子合成风格而闻名。在成立到解散的六年时间里,乐团在日本和欧美都大受欢迎,两次举行世界巡回演出,在世界电子乐发展的新浪潮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算是Techno风格的先驱了)。而他们穿着统一的红黑“中山装”,在武道馆舞台上一言不发地操纵乐器与合成器的场景,也成了日本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画面。

从左至右:坂本龙一,细野晴臣,高桥幸宏 

三位成员都出生于1950年前后,都是著名的横跨作曲/编曲/配乐/器乐领域的多面手,YMO见证了音乐背景不太相同的三个人早期灵感火花的碰撞。细野晴臣是YMO的团长和制作人,在演出中负责电贝司,他提出了团名所代表的“全是黄色人种创作的电子乐”的概念,决定了用电脑和合成器创作的思路;高桥幸宏担任乐团的主唱和鼓手,同时也是演出服装的设计师;而坂本龙一则负责键盘,是曲目创作、录音、演出编曲的主力。

其实YMO的风格用电子乐不能完全概括。他们在吸收德国宗师级电子乐团Kraftwerk风格的基础上,并不止于简单的模仿,而是试图创造出日本独有的Techno-Pop。坂本龙一在访谈中提到,虽然三个人都是Kraftwerk的粉丝,但他们非常注意和来自西方的影响保持距离,努力把本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到新技术的潮流中去,做出真正属于日本的音乐。Kraftwerk音乐的特点以1974年的转型专辑《Autobahn》为代表,追求的是一种简约、形式化、机械化,甚至冰冷不带人味的未来科技风格,很有德国工业气质;而YMO的创作则更加丰富多样,以Techno为底色,融入了很多爵士、古典音乐、氛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元素,有意识地反映了战后日本文化包容和混杂的特点。

Kraftwerk和YMO的现场对比

今天要推荐的这首《Behind The Mask》,收录于YMO于1979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Solid State Survivor》中(音乐见推送顶端)。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的惊讶真是无以言表,太超前了,太前卫了,难以想象这是40年前就做出来的作品啊!在极富未来感的四个和弦的循环Loop中,明亮尖锐的合成器音色层叠加入,而副歌的Vocoder人声——坂本龙一的嗓音在这种合成器的作用之下变成了机器人的声音——把整首曲子推向高潮。其实Vocoder(以及类似效果的Talk Box)在Daft Punk的音乐里听到得最多,没想到几十年前三位日本大神就把它玩得这么迷人了。类似的惊诧感在听YMO的前两张专辑的过程中时刻萦绕,真切地感受到日本音乐的强大和领先。强烈安利。

《Solid State Survivor》, 1979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后来还有两个著名的翻唱版本。第一个版本来自Michael Jackson,收录于他去世后发行的专辑《Michael》中。据说是在八十年代《Thriller》时期,Quincy Jones听到原曲之后推荐给MJ,当时就录好了demo打算收录在之后的大碟里,最终却因为版权纠纷而作罢。这个重新编曲、增加新的歌词和旋律、并以1992年Dangerous巡演现场欢呼声为前奏的版本,充满了MJ的独特魔力,可以说是一次精彩的隔空合作。

另一个版本来自Eric Clapton,收录于他1986年的专辑《August》中。没想到这位吉他大师的嗓音力量十足令人惊艳,这一版的吉他、摇滚鼓和伴唱也相当带劲儿,呈现了比原作更接地气的质感,循环起来根本停不下来。

说点题外话。电子乐绝不仅仅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电音舞曲”这么简单,它应该说是合成与采样的艺术。真正区分电子乐与其他音乐的,也不仅是音色或曲风,而是创作思路的差别。

其实,合成器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广泛出现在流行乐中了,The Beatles,Simon & Garfunkel,The Rolling Stones,Stevie Wonder等当时的一线音乐人,都将合成器音色应用在作品中。但这仅仅是一种锦上添花,追求的主要是用新的音色替代原声乐器的新鲜感觉。

而到了七十年代,电子乐的形式和内容才真正开始相互产生影响,传统流行乐的主歌-副歌结构被打破,开始出现基于采样循环的pattern式作曲法,进而诞生了与之前任何音乐都不同的崭新曲风,和一批真正具有电子乐创作思路的音乐人。除Kraftwerk外,意大利的Giorgio Moroder,希腊的Vangelis,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两位大家随手一搜就能发现很多出自他们之手的经典电影配乐。YMO作为这一波浪潮中的佼佼者,虽然创作模式并不算是纯粹的电子乐思路,但却也以先驱姿态对后来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YMO在1993年和2007年经历了两次短暂的重聚,近几年偶尔还会一起出来活动一下。但愿这三位引领几十年潮流的音乐先驱,能够永葆心态的年轻,为我们不断地带来惊喜,与音乐魔力的证明。

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可以参考网易云音乐YMO主页的详细资料,豆瓣和知乎上以他们为关键词的文章和访谈译文,B站上的1983年武道馆“传说”音乐会和1984年《烈焰焚音》纪录片等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